系統思考課程 SYSTEMS EDUCATION COURSE
第二課 友情的力量
2014-06-06
故事導言:

阿寬家旁邊有個大池塘。一天,他拿了些浮萍放進池塘中,希望讓池塘變得更漂亮。連續三天,阿寬每天放學都按時到池塘邊觀察浮萍的變化情形,令他失望的是,浮萍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。接下來的一個星期,阿寬為了準備月考,也就忘了關於浮萍的事了。這天阿寬高興的拿著滿分的考卷回家,路過大池塘邊,一個景象讓他大吃了一驚,他發現池塘竟被浮萍蓋得滿滿的,連池中的水都看不見了。他很納悶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?是誰用浮萍蓋滿了整個池塘呢?

設計理念:
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所接觸的人、事、物每天都在變化;但你知道嗎?「變化」有著許多種不同的樣子;有些變化明顯可見,讓我們很容易察覺;有些變化「剛開始時」細微緩慢,讓人不易察覺,後來卻劇烈成長,讓人來不及反應。學習觀察一個現象以何種方式變化,並將「現象是如何變化的?」運用BOT圖加以記錄,將有助於我們覺察現象的形成,瞭解現象形成的來龍去脈,判斷其後續發展,並掌握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。(註:BOT圖為一系統思考工具,相關說明請參考第一篇第四章P___。) 本課程主要關注兩種BOT圖的比較,第一種為「線性成長」的BOT圖,其呈現的是等比例的變化(如圖一)。由於呈現等比例的變化,這樣的變化通常「在我們的意料之中」,並且較容易掌握與準確預測;例如:每天存到「存錢筒」2個10元硬幣,12天以後會累積為24個10元硬幣,此持續的儲蓄行為,每期將以等比例(增加2個10元硬幣)的方式成長(如圖一)。

 

第二種為「指數成長」的BOT圖(如圖二)。

 

指數成長也呈現一種「愈來愈成長」的行為變化,但不是線性成長的等比例變化,而是一種像是「雪球愈滾愈大的行為變化」,這種「滾雪球現象」通常在現象發生初期的變化是相對微小而緩慢的,但經過一段時間累積,現象的成長幅度變得「出乎意料的大」、且「一發不可收拾」。 在現實世界中,這種「指數成長」(滾雪球)現象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周遭,例如:「水池中浮萍的增長現象」、「流感病毒的傳染現象」、「謠言的傳播現象」、「電子郵件的傳播現象」、「孩子的學習現象」、「口碑效應」…等都是。了解這種滾雪球的行為變化模式,讓我們知道,當期望一個好的現象發生時,在初期因成長幅度相對較小,故更需要耐心以對,等待後續突破性的發展,例如:「孩子的學習成效」(學鋼琴、英文…),初期的學習進步幅度較不明顯,此時家長需要鼓勵孩子耐心地持續投入,待一段時間後的學習成效將突飛猛進;另外,當不好的現象發生時,我們對接下來可能發生「滾雪球般的現象」要心生警惕,因此必須在早期作適當的控制,以免後續演變成不可收拾的狀況,例如:「流感病毒的傳染人數」,初期感染人數較少,傳播速度尚慢,但若未加以控制,接下來可能演變為流感病毒大流行。 上述的「指數成長」現象,之所以呈現滾雪球般的成長行為,主要是因為上述現象都會「自我增強」,像是「新生出的水中浮萍,一段時間後,會再繁衍出新生浮萍」、「受到感冒病毒感染的人,會再傳染給別人」、「聽到謠言、收到電子郵件的人,會再傳播給其他人」、「孩子新得到的學習領悟,一段時間後,會自然統整、觸類旁通、再擴散給其他方面的學習領悟」、「聽到某個東西好、並進而消費的人,若感受很好,則會把好東西介紹給認識的人,進而擴散」等,上述例子都是具有「自我增強、自我繁衍、自我擴散」的特性,形成系統思考裡所謂「自我增強的回饋環路」。 在「友情的力量」課程中,我們導入「交朋友」的議題,讓孩子以活動的方式,體驗兩種不同的友誼發展形式,透過活動與詳實記錄「友誼發展」的變化情形,熟悉繪製BOT圖的技巧,同時了解「線性成長的行為變化」與「指數成長的行為變化」之間差異為何,並能進一步對「自我增強與擴散」的回饋影響力量,所造成「一傳十、十傳百」的「指數成長行為變化」,產生深刻的印象;而就「發展友誼」的議題本身,孩子將進一步瞭解每個人都是群體中關鍵的一份子,要傳播班上同學之間友誼,其實每個人都能盡一己之力。(請參考下圖)。 圖一 朋友總數呈現「線性成長」的情況 圖二 朋友總數呈現「指數成長」的情況

         
給老師的話:

我們希望藉由這堂課帶給學生一種感受,這種感受就是「不要忽略微小的力量」,舉例來說,之於社會國家,個人的力量雖然微小,但如同電影「讓愛傳出去」中所展現的,只要每個人都願意付出愛心,從3個到9個到27個…不斷擴散出去,最終將能造就無遠弗屆的「善的影響」,我們在此邀請老師,不妨帶領學生回到生活中,時時反思自己每天的行動是否能累積出好的習慣、能力與品德,並成為滾動「善的影響」的一股力量。